一代文豪苏轼,有两桩趣闻时常被人提及。
苏轼曾评论花鸟画家黄筌“观物不审”,说他所画飞鸟“颈足皆展”,事实上,有人却指出飞鸟缩颈则展足,缩足则展颈。苏轼因此呼吁,君子必须“务学而好问”,谨防“观物不审”。
在《书戴嵩画牛》中,苏轼又讲述了一个蜀中杜处士的尴尬事。杜处士收藏中有一幅是戴嵩画的牛,却被牧童看出破绽:牛争斗时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,画上的斗牛却翘着尾巴,显然画错了。
穷理以致其知,反躬以践其实。无论作画还是干其他事情,都需要做好调查研究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:“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、成事之道。”我们研究问题、制定政策、推进工作,刻舟求剑不行,闭门造车不行,异想天开更不行,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。打好深入基层的基本功,修好实践问道的必修课,是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,更是务实干事的责任担当。
现实中,“戴嵩画牛”式干部不在少数,习惯“纸上得来”、自恃才学过人,俯不下身子、迈不开步子,忙忙碌碌赶场子、坐在机关拍脑子。“观物不审”式考察也有许多,蜻蜓点水浮在面上、走马观花飘在空中,心神浮躁不宁、足迹缺泥少土。“事不目见耳闻,而臆断其有无,可乎?”不走出书斋,坐而论道、闭门造车,必然犯常识性错误。在实际工作中瞎指挥、乱弹琴,到头来徒令基层疲劳和厌倦,徒使群众抵触和耻笑。对于领导干部来说,因为疏于观察、脱离实际造成的错误决策,甚至会贻误一方发展。
没有调查,就没有发言权,更没有决策权。苏轼赴密州任上遇到蝗灾,当地官吏漠然置之,认为未构成大的灾害,有的甚至说什么“蝗虫飞来,能为民除草”。苏轼并不轻易采信,实地调查发现蝗灾危害甚深。怀着“平生五千卷,一字不救饥”的愧疚之情,他并没有让救灾工作止步于上奏公文中,而是吸取各地百姓灭蝗经验,身体力行带领密州百姓消灭蝗虫。就这样,蝗灾得到初步控制。苏轼灭蝗的故事充分说明,一事当前,必须慎思之、明辨之、笃行之,向群众请教,向实践求解,才能从根本上避免“观物不审”。
“窝在办公室一团麻,走出去全是好办法”,一位到基层调研的干部的深刻感触,源自一桩生动案例。社区里有一处供老百姓娱乐的棋牌室,少数吸烟者在打牌时吸烟,社区工作人员多次劝阻无济于事。召集社区群众共商对策,大家提议,一旦有人吸烟就关门整顿。这一招果然奏效,吸烟者意识到不良习惯给众人造成困扰,主动提出不再吸烟,社区棋牌室从此清新起来。这提醒我们,调研不仅要深入田间地头、背街小巷、工厂车间,更需要洞若观火详察、刨根问底深究、打破砂锅问道。惟其如此,才能把方法研究透,把本领学到家,把问题解决好。
郑板桥画竹,不论枯竹新篁、丛竹单枝,皆惟妙惟肖、跃然纸上。有人请教画竹诀窍,他却说:“后园竹十万个,皆吾师也,复何师乎?”以群众为镜、拜群众为师,党员干部定可以从民声中汲取治理智慧、从民意中检验工作实效,明为官之道、成发展之业、解“赶考”之惑,向时代和人民交上一份合格答卷。